近年来,非开挖修复工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大型国有企业开始介入这一领域。首先分析非开挖修复工程的特点,然后从市场和技术两方面介绍非开挖修复工程的发展趋势,并对这一领域的发展进行展望,为非开挖修复工程相关企业发展及技术人员研究提供参考。
非开挖修复工程是指采用少开挖或者不开挖地表的方法解决由于地基下陷、管道腐蚀等原因造成的管道结构性缺陷和功能性缺陷。由于其在施工过程中对交通、地面环境、以及地下管网的影响较小,已被联合国环境保护署认定为环境友好的施工新技术,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青睐。上海市在2019年审议通过的《上海市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中明确规定:排水管道及检查井的修复和改造,优先采用非开挖工艺,这也预示着非开挖修复工艺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1.非开挖修复工程的特点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非开挖修复在国内已经累了一些试点和局部推广经验,目前在广东、上海及江苏、安徽等地应用程度相对广泛,在其它省市还处在逐步推广中。从其正在进展的情况来分析,非开挖修复工程具有如下特点:
1.1项目资金以国家专项资金为主,地方自筹为辅
自2013年以来,国务院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如表1所列),向环保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许多省市充分利用政策优势,积极申报非开挖相关项目。目前国内的非开挖修复项目主要围绕长江沿线城市、大型湖泊环绕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展开。项目资金主要以中央财政支持为主,部分经济发达地区,也会自筹部分资金辅助项目开展。
1.2进展趋势从南往北逐步推进
非开挖修复首先在东部省市开展,按照纬度高低由南向北逐步推进。广东、上海已经完成了第一轮市政主管网改造,正在开展支管网的检查和修复;江苏、湖北、安徽等地已经完成了部分地下管网的改造,目前一些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中,如长江大保护、环巢湖治理等政策带动起来的系列项目;河南、山东等地,正在进行城市项目试点,如郑州、临沂等市;河北、山西、东北三省等地城市管网普查和修复正在初步规划中。
1.3项目开展多在省会或者重点城市
工程项目一般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非开挖修复工程多从东部沿海或长江沿线经济发达地区的地市开始推广,如江苏、安徽的大部分地区、湖北武汉、山东临沂、青岛等地。在内陆地区多从省会城市开始开展,如贵州贵阳、陕西西安等,一般来说,这些城市的财政资金保障程度相对好一些。
1.4项目金额相对较大
非开挖修复涉及的工作内容一般包括管网排查、管道清淤、管网检测、管道修复等,工作内容比较丰富。而且,每个城市的市政管网都有一定存量,因此,项目金额通常相对较大。通过调查的结果来看,项目金额多在700万元以上(约占调查项目比例的90%),其中700~1000万元之间的项目占比约为50%,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占比约为40%,也有不少非开挖修复项目资金总额度超过了亿元。
1.5项目数量逐渐增加
从中国招标信息采购信息平台(乙方宝)网站上统计的项目信息来看,关于非开挖修复、管道疏通清淤、雨污分流等方面的项目自4月份之后是逐步增加的。按照年份来讲,从近三年(2017、2018、2019)项目统计来看,也是逐年增多的。截至发稿之日起,该平台已公布的2020年项目数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这充分说明国内非开挖修复项目需求正在快速增长,以广东、安徽、江苏、上海等城市最具代表性。
综上,从目前已开展的非开挖修复工程和开展区域来看,国内的非开挖修复项目体量巨大,且发展迅速。项目从长江流域沿线省份城市快速向其他河流和水域相关省市蔓延,规模也从目前的管网普查、管道清淤检测、管道修复逐步向综合化发展,在检测过程中实现即检即修。
2.非开挖修复技术工程市场趋势分析
非开挖修复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首先,国内城市有大量的市政存量管道。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8》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城市排水管网总长度约63万公里,每年增长10%左右。其次,已有市政管网的待修复需求显著。按照《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的要求,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城市生活污水收集效能显著提高。但据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CUWA)调查的数据显示,目前排水管管网的泄露率达到39%,按照该比例计算,需要进行修复的管网总长近30万公里。再次,中国水环境治理倒逼管网修复。由于前期在市政管网建设时,部分地区并未明确要求雨污分流的要求,造成黑臭水体治理难度加大。国内有6条主要的河流(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雅鲁藏布江、怒江),内陆有9大湖泊(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太湖、滇池、镜泊湖、青海湖、博斯腾湖、纳木错),在河流沿线和湖泊聚集区多为多雨地区,目前,亟待开展的市政管网项目多集中在这些河流和湖泊附近,国家也提出了相关政策支持,如长江大保护、黄河大保护,环巢湖治理等。